钢火丹心映辽溪 ——本钢匠人张亮的淬炼人生
本期讲述人
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委主任
刘凤伟
辽东的初春乍暖还寒,北营炼钢厂内已腾起灼人的热浪。1600℃的转炉前,张亮的身影被钢水映得通红,安全帽下的鬓角沁出汗珠,又在高温中迅速蒸腾成白雾。这位与钢水相伴二十二载的炉长,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掌紧握对讲机,指挥着又一炉沸腾的钢水——这是他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后的第183炉钢。
钢花作伴 淬火成金
2003年,19岁的张亮踏进炼钢厂时,恰逢本钢引进首台180吨转炉。老师傅们至今记得,这个总追着火光跑的年轻人,总揣着个磨破皮的笔记本,记下每簇钢花的颜色变化。合金工时期,他能在飞溅的钢渣中分辨出0.1%的成分偏差;当摇炉工那三年,他硬是练就了“听声辨温”的绝活——钢水沸腾时的声波频率,在他耳中就是跳动的温度计。
2020年寒冬,辽宁遭遇罕见极寒。当Q345B特种钢生产因底吹风口结瘤屡屡卡壳时,张亮裹着冰碴冲进检修现场。零下25℃的钢架上,他带着团队连续奋战18小时,首创"脉冲式反吹法",让风口维护周期从3天延长到7天。工友们发现,那夜他军大衣口袋里的降压药,早冻成了冰疙瘩。
数字背后的匠心博弈
“炼钢是门平衡艺术”。张亮常指着操作屏上的曲线说。当他把供氧流量提到34000m³/h时,有人担心钢水喷溅风险,他却带着团队做了137次模拟试验,将氧枪高度精确到毫米级。转炉吹炼时间缩短的180秒里,凝结着他对27项参数的精准把控——这相当于在百米冲刺中同时调整呼吸、步幅和摆臂频率。
成本账本上的数字更见证着他的智慧。硅锰合金替代方案实施那月,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子夜。当HO08钢种第40炉的检测报告显示性能完全达标时,他竟孩子气地抱着试样在车间跑了一圈。后来工段流传起个新词叫“张氏替代法”:高碳锰铁替代硅锰合金的工艺革新,让每吨钢成本直降15元,仅此一项全年就为企业省下两辆重卡的钱。
安全经与传承志
在1号转炉操作室,有块被钢花烫出焦痕的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残锰利用率”“钙处理替代率”等数据。这是张亮推行的“炉炉精算”阵地,他常笑称:“咱们炼钢工也得当会计”。去年秋天,新来的大学生小王误将中碳钢配成高碳,张亮却把事故分析会开成了教学现场。他带着青年工人们用钢水余温烤土豆,边吃边讲:“火候差半分,钢是废品,土豆就是焦炭”。
如今,张亮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幅特别的辽宁地图——14个红箭头从本溪延伸至大连港、沈阳机床厂,那是他们炼造的钢材奔赴的方向。获评劳模那天,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最好的钢要经千度火、万次锤,咱辽宁工匠的魂,就在这一炉又一炉的淬炼里”。
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的精神指引,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0年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精辟概括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衍水潮涌,钢城铿锵。当晨曦再次染红炼钢厂的烟囱,张亮又站在了转炉前。在他身后,新一代本钢人正将测温枪探入沸腾的钢水,飞溅的火星中,依稀可见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璀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