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委员之窗>详细内容

【讲好辽宁(本溪)故事】在钢铁循环中奏响辽宁全面振兴的奋进强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9 14:08:3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期讲述人

市政协委员

辽宁吉和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甲川

(少数民族界别)

bd985bf613a942e79e7dcd52b7894571.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要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辽宁本溪的群山环抱中,一座现代化的再生资源工厂正以铿锵之音,为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转型谱写新篇。辽宁吉和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这家从荆棘中崛起的行业标杆,用“变废为宝”的智慧与担当,在钢铁循环经济的浪潮中,书写着辽宁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ac25ff756427420dbb9b08ce23b2e925.png

破局:从产业阵痛到绿色觉醒

时间回溯至本溪溪湖区产业转型的攻坚时刻。传统钢铁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与生态压力的双重夹击,城市发展亟需新动能。这时的我捕捉到废钢回收背后的巨大机遇——每回收1吨废钢,可减少1.6吨碳排放,节约1.6吨铁矿石和0.35吨标准煤。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技术人才匮乏、市场信任度低、资金链紧绷……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在政府“一企一策”精准扶持下,以破釜沉舟之志攻克技术壁垒,用三个月跑遍东北钢厂叩开市场大门。2016年,当第一批高纯度废钢压块运抵本钢时,标志着辽宁废钢资源化利用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智变:当传统车间邂逅数字革命

2020年改制为央企子公司,成为吉和源腾飞的关键转折。走进如今的智慧工厂,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万吨废钢堆场的温湿度,区块链技术为每块原料赋予“数字身份证”,人工智能分拣系统以毫米级精度剥离杂质。扫描一块废钢压块的二维码,从回收到加工的18道工序尽数可溯,生产效能提升40%,产品合格率达99.8%。这些数字背后,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数实融合”的鲜活注脚。企业年处理50万吨废钢的能力,相当于为辽宁钢铁产业节省75万吨铁矿石开采,减排二氧化碳80万吨——这组绿色账本,正是辽宁践行“双碳”承诺的微观缩影。

c91353b19e3f4140b4d7506d03fccbc8.png

共生:钢铁柔情里的责任担当

在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江城哈尼族小学寄来的木刻版画。画中,身着民族服饰的孩童在崭新的版画机前创作,这正是我捐赠3万元设备结出的艺术之果。从为新兴村捐赠电脑、清理万吨越冬垃圾,到洪灾时星夜驰援葫芦岛,吉和源始终将社会责任熔铸于企业基因。300多个就业岗位中,45%面向本地下岗工人;与周边乡村共建环保合作社,让村民成为“城市矿山”的守护者。这种“发展反哺乡土”的模式,恰是辽宁全面振兴最温暖的底色。

55db4f8fde2e425a9d17083ec4524044.jpg

站在东北振兴新十年的起点,吉和源正勾勒更宏大的蓝图:投资建设东北最大再生资源产业园,研发废钢智能分选机器人,目标2025年实现百万吨级处理能力。而在辽宁,这样的绿色转型故事正在多地涌现——从“锈带”到“绿带”,从资源依赖到循环新生,这片热土正以凤凰涅槃之势,奏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c8a26bcfd73b468a9aa7633993ae390a.png

正如车间里日夜轰鸣的压块机,将零散废钢重塑为工业筋骨;辽宁也在循环经济的淬炼中,锻造出振兴的新质生产力。这,便是属于辽宁的“钢铁循环辩证法”:以绿色为底,以创新为刃,在淬火重生中铸就新时代的工业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