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辽宁(本溪)故事】承载回忆与变迁的治沉广场
本期讲述人
本溪市溪湖区政协委员
本溪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
商叶青
(中共界别)
每到傍晚,治沉广场上都热闹非凡,K歌的、炫舞的、踢毯子的、打扑克的,周边还有摆摊商贩吆喝着售卖的,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尽情享受当下美好的生活。治沉广场是彩屯地区最大的广场,位于风景怡人的太子河畔,彩屯大桥西侧,与市中心隔河相望,靠近滨河北路、溪彩路、华南街和华中街,周边交通便捷,商业元素集聚,人口密集,位于彩屯地区的中心地带。广场面积有2.07公顷,每天来这儿休闲、娱乐、健身的群众多达3000余人。
那么“治沉”两字有什么寓意呢?治沉广场位于溪湖区彩屯地区,属采煤沉陷区。本溪市曾经以“煤铁之城”著称。据史料记载,1905年9月“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大仓财阀就开始了对本溪湖煤矿的大规模掠夺式开采。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本溪仍然是全国的重要煤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连续几十年的采煤使城市下方大量掏空,在八、九十年代,突然停水、停电、停气和通讯中断就是当时沉陷区经常发生的现象,原因是地上和地下的一些管网在地表的下沉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墙体的移位、裂缝、倾斜甚至倒塌更是沉陷区的居民们所担心的。
本溪等地的采煤沉陷区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从2001年开始,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后改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始组织对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开展调研工作,拉开了全国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序幕。从2004年10月本溪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铲下第一锹土开始,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与沉陷区治理相结合、异地搬迁与原地改造相结合、政府组织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原则,打出了含金量大、操作性强的“组合拳”,切实改善了棚户区居民的生活和就业,提升了城市价值,彩屯地区的居民再也不用担心房屋断水断电、积水倒塌的可能了,沉陷区成为了历史。
2006年底,彩屯地区棚户区居民陆续回迁新居,为了活跃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作为沉陷区治理及棚户区改造的配套工程,治沉广场于2007年3月23日开工,它的设计思想立足于治沉改造这一主题,致力表现本溪煤炭开采的历史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党和政府治理沉陷灾害、造福沉陷灾民的工作业绩。
治沉主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忆。通过巨大的黄铜标尺、竖井雕塑、瀑布等,警示下沉高度、表现下沉对灾民的影响,回忆过去,告诫未来。其中的竖井雕塑是竖井副井井塔的等比例缩微模型。
第二部分--毅。通过三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金属框架,表现政府扶持与群众齐心协力治理沉陷灾害的坚强毅力。
第三部分--逸。通过树阵广场、休息廊架和健身器材等,表现治沉成功后,居民们幸福安逸的生活状态。
治沉广场建成后,有着超高的人气和利用率,各种宣传活动、文艺汇演、红歌联唱、人才招聘会、趣味运动会、名优产品交易会等项目层出不穷在此举办。由社区离退休党员组成的各种文艺团体也纷纷在此亮相,各社区将有文艺爱好的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开展各类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溪湖区、彩屯街道每年都组织举办地区秧歌大赛、舞蹈大赛,切实让地区群众真正活跃起来,为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增了色、添了彩。彩屯街道还充分利用治沉广场周边发展地区经济,附近有华联超市、商贸大厅及众多商业网点,构成了“10分钟”服务圈,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特别是今年街道倾情打造了“点亮溪湖夜色、摊玩彩屯烟火”主题夜市,点燃了街边烧烤、臻享美食、趣味玩乐、闲余购物等主题,提高了地区引流效应,体现了人间烟火气息,推动了文旅兴街的发展。如今的治沉广场,变得越来越热闹且富有活力,不仅是地区居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更成为了家门口的网红打卡地、市民聚集地,成为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距离广场建成已经16年了,每天,附近的居民们在茶余饭后都会到小区广场上转转,或是用健身器材锻炼筋骨,或是跟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偶尔也会有彩屯矿的老工人和后辈聊聊当年下井时的事,以及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有回忆、有光荣,更有几代人的梦想以及对美好明天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