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辽宁(本溪)故事】外乡人辽宁情——96岁老政协委员曾心如讲述自己的故事
本期讲述人
曾心如(96岁)
民进界别
1927年8月1日,我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四川威远。家父曾扩情,黄埔一期毕业生,与陈赓、徐向前、蒋先云和许继慎是同学,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升到国民党中央委员的人,历任国民党要职,国民党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中将军衔。
1945年,我从武大附中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我当时的理想是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开始想报考的是化学系,但最后在老师的劝说下考取了数学系。在武汉大学,我邂逅了自己的爱人,1950年春,我俩一同响应新中国的召唤,为了建设工业化中国的梦想,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报名参加了招募团,来到东北投身国家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当时没有宝成铁路,我们是坐着敞篷大货车,一路颠簸着出川,辗转到达西安。接着再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又从北京倒车,一路走了半个多月,到沈阳的时候,正是1950年5月1日。我和爱人被分派到了本溪湖。听说让我们去本溪湖,当时好兴奋啊!因为本溪湖的名字,让我们联想起了杭州西湖和江南美景,我们觉得,那一定是个很美的地方。
火车是晚上到达本溪湖火车站的,下了火车之后,我们大为震惊,本溪湖的夜晚灯火闪耀,高楼林立。结果第二天早上,我们才弄明白,昨晚看到的高楼,其实是建在山上的一排排平房。这里还有一个笑话,因为我个子小,南方人口音怪,本溪人听不懂,当时的本溪人还以为我是要被遣返回国的日本人。
我爱人是学电机的,很快就有了合适的工作,被分配到了本钢。而我是学数学的,一时没有太合适的岗位,就又被派回了沈阳,在当时的东北工学院担任助教。直到1953年,我才被安排回到本溪工作,在一中任数学老师。在一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单位的同事和领导们,并没有因为我的“出身不好”对我“另眼相看”,而是在生活上关怀我,工作中信任我,鼓励我“一个人的出身是身不由己,但人生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这份信任和理解让我大为感动,忐忑的心也平静下来,能够安心在本溪好好工作。
1956年,我被委以重任,承担起为那一年的中考数学出题工作,这是对我莫大的信任。也是在那一年,本溪高中组建,我被调到本溪高中任数学老师,成为当时本溪唯一的女性三级教师。
在本溪高中,我工作兢兢业业,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受到了学生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学生的爱戴,组织的信任,同事们的关怀与情谊让我在本溪的生活充满了快乐。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以报答党和本溪人民对自己的厚爱。我教的第一个毕业班,就有学生考入了清华、北航、东工和北京铁路学院,成绩斐然。在之后的三十多年从教生涯中,我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充分品尝到了桃李满天下的快慰。
我是本溪民进最早的会员之一,1984年因工作需要调任民进本溪市委驻会副主委兼任秘书长,直到1997年退休。虽然离开了教育岗位,但我仍关心教育事业,了解教育动态,关心教师生活,为本溪教育事业建言献策。我作为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写过上百份提案,并多次代表民进市委在市政协大会上做有关本溪市教育改革和廉政建设的发言,并经过实地考察,在省政协大会上做有关观音阁水库移民动迁问题的发言,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和老伴在本溪生活的这些年,一直很受关照,没有遇到太大的难事。本溪的历任主要领导对我们也是关照有加,先后几任市委书记、市长见到我都愿意称呼我一声大姐,对我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意见更是从善如流,对此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