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辽宁(本溪)故事】传承剪花技艺 发扬传统文化
◆本期讲述人◆
本溪市平山区政协委员
滕飞
(致公党界别)
“沙沙沙”纸张在手里转动的声音,“咔咔咔”剪刀来回剪纸的声音。一张简简单单的纸和一把剪刀几分钟,就会成为一幅充满民族特色的剪纸艺术作品。我是滕飞,本溪满族剪纸传承人。
本溪满族剪纸是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本溪满族剪纸常把与劳动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植物作为图腾,并用图画、剪纸等形式表现,代表作《龟与蛙》,眼睛用香火烧,身上不打毛,在表现手法上十分独到,显示了精湛剪纸技艺,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带着剪纸艺术传下来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婆婆是本溪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老人家酷爱剪纸,是人们眼中的老手艺人,有着对剪纸的热爱。在现代社会中能安安静静剪纸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我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理解,但在与婆婆日常相处中,耳濡目染渐渐了解了剪纸艺术,后来深深被吸引住了。我也跃跃欲试,悄悄拿起了剪刀。同时在心底下定决心,做一名像婆婆那样的剪花娘子。
万事开头难,既然开了头,就要做到最好。学习剪纸艺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从剪窗花开始,基本功打牢打实之后,逐步掌握了阴剪阳剪的技法,以致熟练地掌握了剪技刀功,剪与刀并用。手被剪刀磨出了水泡,被小刀割出了伤痕,这些在我看来不是苦难,而是一个个“功勋章”。因为每学会一个技巧,我就离传承剪纸的志向近了一步。虚心向前辈们请教,与同仁们切磋。日复一日地学习磨刀、装裱、作品创作,掌握了微机操作技术,将剪纸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手段相结合。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经过不懈努力,我的剪纸技艺日益精湛,已能制作出多种剪纸作品,当起了本溪满族剪纸传承人。
带着剪纸艺术闯出去 展示传统艺术魅力
在剪纸技艺熟练掌握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本溪满族剪纸艺术,如何在现代化的今天将传统艺术继续发展。在市、区大力鼓励和支持下,我们走出家门,在本溪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立了剪纸工作室——颐桂堂。由小作坊走上了企业化的道路,我们全家决心努力发掘剪纸艺术的商业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剪纸工作室得到稳步发展,我们开发出卷轴、镶框、册页、折页、拓片、剪影、礼盒等剪纸产品7类、16款、230余种剪纸精品,设计、制作及销售链条逐渐完善。多次参加省、市非遗展演活动,剪纸作品也在第七届北京文博会、全球孔子学院展会、第九届和第十届深圳世界文博会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展出。
带着剪纸艺术上台阶 创新发展民族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逐渐被数字化的产品替代。为了不被替代,剪纸艺术就要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艺术特色。同时利用好数字化这把“双刃剑”,将传统手工与现代数字化相结合,创新突破。为了研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纸作品,我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参加当地的剪纸活动;参加沈阳师范大学省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拜访本溪88岁的满族剪纸艺人赵淑贤老人和国家级剪纸传承人汪绣霞老人等。聆听了专家、学者、教授和国家级传承人从不同角度解读传承与技艺,更加深入了解了剪纸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发展;参加省妇联省青协组织的网络销售和电商知识的学习班。要想发展,就要创新,我们开发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剪纸作品,扩宽剪纸艺术作品的销路。将剪纸艺术作品打造成为纪念品,进入企业文化市场。制作本溪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表彰青年精英和新锐的奖品。研发肖像剪纸,为辽宁男篮、女篮,以及本溪十大文化名人制作的海报等。研发制作字画剪纸,作品《兰亭序》作为礼品以赠送给台湾及海外友人等。不仅仅从剪纸艺术作品内容上创新,还从表现形式、装裱包装、用材料等方面都有所突破、我们研制了剪纸折叠册《心经》,在厦门国际文博会上获特殊奖。
带着剪纸艺术奔未来 传递民族文化基因
将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是我始终不忘的初心和使命。我们把传承剪纸技艺当成蒲公英的花朵,随风飘到滋养她的大地,落地生根。都说艺术来源生活,所以我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既宣传了剪纸艺术,又从中收获了对剪纸艺术新的认识。
我们参加文化下乡活动,剪纸带到养老院、社会福利院,那里老人说:“呀,这窗花太漂亮了”,“这真的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吗?”“我也想学一学,等我小外孙来的时候好剪给他看”。这一句句真挚的话语鼓励着我们。
给残疾人讲授剪纸课程,对特困及残疾人免费传授剪纸技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特困和残疾人士学会剪纸技艺,创造自己幸福生活。
去校园里讲授剪纸技艺,时刻不忘把剪纸技艺传递给下一代人。几年来,我长期在市内的中小学上剪纸课,增强学生美术教育,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力求上好每一节课,教会每一位学生,让非遗进校园,让剪纸在少年儿童心灵深处扎根。从娃娃抓起,为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奉献自己力量、奉献本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