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委员之窗>详细内容

潜心培育“戏苗” 激发履职担当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05 16:37:34 浏览次数: 【字体:

潜心培育“戏苗” 激发履职担当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学习宣传和文化文史委副主任 张丽华

 担任市政协委员30年,是我一生中最荣耀的事情,我十分珍惜这份荣誉。多年来,我不光努力做一名好职员、一名好演员,还坚持做一名对社会有关注度和参与度的好政协委员,在认真履职建言的基础上,发挥个人优势,承担社会责任,担当起传承弘扬传统戏曲的使命任务。

一、成立“萌娃剧社”,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历史辉煌,在我国有悠久的传承发展历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也是人类文化中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景。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2015年,经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我们在本溪市联丰小学成立了“萌娃剧社”,旨在通过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领略戏曲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

开课第一天,200多名学生排成长长的队伍等待遴选,对学习戏曲的渴望异常高涨,我和另外两名老演员都非常高兴,作为一名善于观察的政协委员,我深切感受到学生对传统戏曲的高涨热情,暗自庆幸这个“萌娃剧社”办的及时、办的得民心,办到了学生们的心里。我似乎看到了戏曲的未来和希望,激动地对遴选出的69名学生说道:在我们的文艺百花园里,有许多艺术种类,芭蕾舞是从国外引进的,交响乐也是,严格地说就连话剧都是“舶来品”,而戏曲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传统艺术,是纯粹的国货,它是柔软我们心灵的道具,体现了最广泛的群众文化和审美风格,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作为中国人,首先得先尊重它,弄懂它,学会它,这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具体表现。我们要怀抱着一颗真诚的文化良知,去守护我们的民族文化,留住我们民族艺术的根。如果人人都能有一个良好的文化追求,中华民族的素质就不愁提高了!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名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艺术、懂戏曲、爱戏曲、有文化的人。大家有信心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

二、学习“红色”剧目,传承红色基因

学戏要先做人,舞台上的一字一句,人生中的一撇一捺,做有道德的人才能演有温度的戏,正所谓“台上观人艺,台下知人德”。

作为一名参政议政的公务人员,一名受党培养三十多年的文艺工作者,我深知: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我要交给学生们的不只是戏曲的唱功和技法,更主要的是内涵和精髓。

基于此,我给男生选择的第一个唱段是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今日痛饮庆功酒”一段,学习剧中“杨子荣”乔装改扮打入敌人内部,智勇双全,最终歼灭匪帮的英雄故事,让孩子们感悟到了“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难只等闲”的雄心壮志,杨子荣最终夺取胜利的这段刚劲有力的唱段。我给女生选择的第一段唱腔是京剧《红灯记》中“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一段,女生们绝不示弱,把继承父志、为抗日部队送情报的“小铁梅”演绎得个性鲜明,淋漓尽致,让孩子们深深地感悟到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内涵。听着故事看着戏,孩子们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在排练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一场戏的时候,扮演“阿庆嫂”的冯靖坤总是把握不好这个人物,演唱不够激昂,表情不够细腻,看不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潜台词。也难怪,才10岁的孩子扮演一个与敌人巧妙周旋的地下党,是何等不易啊,于是,我给她们讲了《沙家浜》的剧情,讲了每个人物的地位、身份、特点和他们的行动目的,又让她们反复观看全剧,才使得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这三个人物逐步地进入了角色。在接受市教育局领导审查的时候,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我们又排演了评剧《红色娘子军》“做一朵葵花永远向太阳”选段、评剧《金沙江畔》“烈日高悬”选段、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享清闲”选段、京剧《穆桂英挂帅》“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选段、评剧《江姐》“春蚕到死丝不断”选段等红色剧目,一个个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先行者的真实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在她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我们将重温先辈的峥嵘岁月,再现先驱的英勇事迹,缅怀先烈的革命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让学生们在幼小的心灵里扎下革命意志和爱国思想,用红色剧目和英雄人物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三、哺育“戏苗”成长,砥砺从艺初心

中国戏曲无论其发展的历史是长还是短,每个剧种都有着自己的代表剧目和代表人物,所演绎的故事情节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赞扬正义、鞭挞邪恶、追求诚实正直、讲求真善美的形象,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人们具有较强的感染、激励和示范功能。所以,作为一名艺术的研究者、追随者,我要发挥党的喉舌作用,让这些优秀剧目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发挥重要作用,弘扬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

八年来,我和几位退休的老演员先后在联丰小学、实验小学、迎宾小学、溪湖实验小学为学生公益授课700余次,受众面达到1000多人,培养了7批戏曲学生,组织了4次戏曲特长考核,3次到敬老院慰问演出,7次接受省市领导审查。带领学生们先后参加“俄罗斯民族风情展演活动”“全国京剧票友大赛开幕式演出”“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戏曲专场演出”“本溪市第十五届艺术节闭幕式演出”等国家、省、市级比赛、展演,孩子们表演的《夺印》《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唱段赢得了领导、学校和观众的交口称赞。孩子们优美的身段、悠扬的唱腔体现了戏曲之美,他们感受到了戏曲手眼身法步的意境和神韵。

八年来,学生们在“辽宁省第十届艺术节戏曲专场”演出中获得“三等奖”,赵子琪、刘诗雯等11名学生获得辽宁省戏剧“小梅花”金、银奖,陆易、赵子琪演出的评剧《花为媒》获得东北三省中小学生才艺展示“二等奖”,陆易演出的评剧《乾坤带》获得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成绩的取得,增强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痴迷与追寻,让学生在了解戏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兴趣,挖掘了潜能,陶冶了情操,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八年来,我们与学生在一次次的锤炼磨合中逐步成长,我们在一次次演出参赛活动中汲取经验,我们在三十几度高温天气里带着戏妆同台演出,华丽的戏服里蕴含着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动作与唱腔中饱含着我们的艰辛与担当,我们不辞辛劳、不计报酬,默默地做着公益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传承赓续红色基因,为宣传弘扬戏曲艺术、培育培养文艺新苗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戏曲小舞台,人生大智慧。希望我们的付出能够使民族戏曲在大家的热爱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传播传承中彰显时代价值,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为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激发学生们对红色经典剧目的深度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使他们更加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热爱生活,让一颗爱国、爱党的红色种子扎根在他们的心中,陪伴着他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